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校园文化 > 正文

【非遗调研】《老翁奋力追夕阳》---杨正明编创“小独龙舞”追忆纪实


【发布:2020年11月16日 15:50 |撰稿:赵凌云、王一涵、张宁|责编:大李|点击量:


【非遗调研】《老翁奋力追夕阳》---杨正明编创“小独龙舞”追忆纪实


11月14日上午九点,公司立项永利集团第十二届研究生科研创新重点项目《昆明市晋宁区晋城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小独龙舞”的记述与传承保护》,由项目指导教师朱倩带领项目组部分成员前往昆明市晋宁区晋城镇广济村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小独龙舞”传承人杨正明爷爷的家中,进行项目调研。此次采访的目的是更深入的了解杨正明爷爷和他的小独龙舞。



杨正明爷爷个头不高、很清瘦,腰杆笔直,精神矍铄。在一个多月前被车撞到胳膊和腿,受了不同程度的伤,年事已高行动极为不便。即便如此,爷爷还是很热情的接待了我们,甚至还现场给我们做了“小独龙”舞蹈示范,爷爷今年已经九十岁了,听力下降,为了沟通方便,爷爷让我们把想问的问题写在纸上,一个字一个字的认真看,一个一个的给我们解答。



 

在采访中,我们得知,杨爷爷在1958年时开始编创小独龙舞,编创完成后由原云南省歌舞团将十条小龙带去了北京。问到编创小独龙舞的原因时,他说:“有父母就有儿女,有大龙就有小龙,有大龙出洞,身后就要跟随一条小龙”。爷爷认为中国传统的舞龙都是大龙,是父母,但传承却是需要儿女来传承,于是有了小龙,也就有了小独龙。


 

 

问及小独龙舞的难点,爷爷说:“右手是头,左手是尾巴。人要横着走,龙要直着走,手脚要配合。”爷爷的独龙,要舞的笔直,但脚步却要横着配合,这样的两个相反的方向,正是独龙舞的精彩之处也是难点所在。看到我们很感兴趣,爷爷艰难的站起身来,默默的穿上运动鞋,给我们舞了一段,在爷爷手中,龙头在右手,龙尾在左手,手掌翻转和脚步翩翩中,龙好似活过来一般。





我们问老爷爷独龙舞有没有传承人。爷爷有些遗憾,他说:“没有,镇上有会议或活动都是我一个人去,小独龙舞蹈音乐,也都是用锣鼓和钗敲击节拍。人有的时候也是临时拼凑。村子里的人学不来,他们没有基础,身体也硬,最主要的是学这个也没有费没有传承人,没有音乐连服装道具都不够,爷爷自己坚持着这一份独龙舞的执着,坚持了足足72年,小独龙舞在爷爷手上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活灵活现。但爷爷真的老了,逐渐感到力不从心,他说:“你们如果真的有心想把小独龙舞传承下去,我愿意把我的龙珠和小独龙舞都送给你们,我也90岁啦,快要入土的人喽,我只是想让它能被传下去,不至于到了我这儿就断了...”眼里闪着泪花,我们看到了爷爷的坚持和对小独龙舞的珍惜。




在传统民间生活环境中,小独龙舞逐渐形成自己独有的舞蹈特色。但如今小独龙舞这一项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却面临无人传承,濒临灭绝的困境。由于种种原因,小独龙舞的传承难度十分大,农村的人们忙于生计没有时间学习小独龙舞,再加上具有舞蹈身体素质的人更是少,这对于小独龙舞的传承无疑是雪上加霜。


 


我们能做的就是把杨爷爷的小独龙舞如实的记录下来,加以更现代的艺术化处理,让它能更好的传承下去。

要走了,我们和爷爷约定下次来跟他学习小独龙舞,爷爷坚持下楼送我们,我们看见他站在阳光下,笑着对我们挥着手,说:等你们下次来……



 

我们仿佛还听见他唱着:“看它生来多美观,天上飞来地下钻...”


他最希望的就是在有生之年能够看到这门手艺能够传承下去,《周易外传》道:才用而日生,思以引而不竭。我们要做的就是尽自己所能,帮助这些即将消逝的传统民族文化再次熠熠发光。

非遗传承,我们在路上!

 

 





上一条:公司同学在2020年永利集团体育文化节中取得佳绩
下一条:2020年永利集团体育文化节 ——昌新青年意气风发,彩车方阵独树一帜‍


【返回顶部】
关闭